今年以来,比特币的大幅上涨引发了一种奇特的现象:随着价格的大涨,关注者越来越多,参与的机构也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动价格的上行。
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被一些人调侃为驱动比特币走高的“永动机”。而事实上,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词正好可以用于描述存在这种特性的商品——吉芬商品。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这个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世纪。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在土豆价格上升时,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这种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后来也被称作吉芬商品。
回到比特币身上,今年以来的表现的确给人这种感觉。不过在Sanford Bernstein策略分析师Inigo Fraser-Jenkins看来,比特币很难被称为吉芬商品。他称:
从技术性定义来说,比特币不能称为吉芬商品,这是因为价格与需求之间的正向关联,并非来自收入效应。让价格与需求出现正相关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比特币规模的增长,其他资产作为替代品的吸引力下滑。
Bernstein报告认为,在机构投资者的持仓中,将比特币作为价值储存手段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认为在当今的政策下其他资产存在切实的贬值风险。
报告提到,随着比特币市值的增长,之前存在的某些机构投资门槛得以消除,让它看起来更加像“成熟”资产,同时在全球决策者那里也得到默许。
但与此同时,有两方面因素可能导致比特币的规模与需求出现负相关。该报告称:
首先,比特币可能是最不满足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的资产。随着规模的扩大,耗电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个潜在风险是,比特币可能会给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风险。这个风险现在看来还遥远,但是与比特币规模的扩大存在着非线性的关联。
Bernstein认为,从短期来看,比特币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接受程度的增加,价格和需求会存在正向关联。
报告还提到,目前比特币的市值已经接近投资者以投资为目的持有的黄金价值的一半,但很难说一个最近才开始被接受的资产好于一个已经已有5000年历史的资产。
报告写道:
在资产配置上,机构接受数字货币资产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认为它的使用会增加,但是没必要讨论这种资产的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