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86.com

近3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资产,硅谷科技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从今年开始,频频有硅谷科技大佬、美国金融巨头出面为比特币站台。

特斯拉宣布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比特币资产;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BNY Mello开始支持比特币资产存储和交易;万事达表示年底将支持部分商户接受比特币付款;金融科技公司Square 先后购买2.2亿美元比特币资产;美图也在本周宣布购买了4000万美元(约2.6亿人民币)的比特币资产...

科技公司的投资热情将比特币价格一路推高,在2月21日一个安静的周日,比特币创出了5.8万美元的历史天价。

从顶级投资机构、到热门科技公司、再到政策法规制定者,所有人都在讨论炙手可热的的比特币。硅谷科技公司频频购入比特币,先后花费近30亿美金入场。

为何硅谷科技企业要在此时加速入场,他们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是在投资还是投机?

比特币,一币统天下?

上一次比特币如此刷爆我们朋友圈还是在2017年,仅一年内比特币的价格就从789美元飙升至近2万美元。

不过这股投资热潮来得快去的也快,2017年12月比特币价格逼近2万的历史高点后开始了长达12个月的漫漫下跌路。

终于2019年1月比特币价格跌到3,400美金后开始反弹,经过整整两年时间,2021年1月3日比特币价格已经超过3.4万美元。

近3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资产,硅谷科技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比特币价格历史走势,图片来源于zorinaq


同样从今年开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巨头放出口风,一改之前对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货币的保守态度。

包括万事达卡、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在内的金融银行业大佬纷纷宣布,支持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货币,将开放允许客户使用、存储、转移、支付多款数字货币,只要客户有需求这些传统金融行业就得顺应潮流趋势做出改变。

硅谷的一众科技公司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公司已早早布局比特币:

软件开发公司MicroStrategy在去年底宣布,他们以大概11亿美金的成本购入了大概70,470枚比特币;

从去年11月开始,美国PayPal允许用户在其平台上购买、出售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款加密货币,2021年上半年这项服务将对更多国家用户开放;

支付公司Square早在2018年年初就允许客户在公司旗下的支付程序Cash里进行比特币交易,从公司层面上Square也购入了价值2.2亿美金左右的比特币;

上个月初特斯拉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文件中披露,特斯拉已购买了价值15亿美元的比特币,埃隆•马斯克还在Twitter上透出口风称特斯拉未来将会接受比特币作为购车车款,当天这一条消息就把比特币价格推高了16%。

近3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资产,硅谷科技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图片来自于Elon Musk的Twitter


硅谷科技公司为何钟情比特币?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比特币的硅谷科技公司来说,对财富追求和对通货膨胀、资产缩水的恐惧都是不小的动因。

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加入,在比特币支持者眼中比特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越来越成熟安全。看看市面上的其他投资方式,再欣欣向荣的投资标的也无法和比特币的强劲涨势相提并论,毕竟过去12个月里只出现了一个增幅高达400%+的投资品类,那就是比特币。

对财富的欲望驱使着硅谷科技公司纷纷进场购买比特币。1月份摩根大通预测,比特币正在成为黄金的竞争对手,一旦比特币成为投资人公认的避风港,可以吸引到和投资黄金一样多的钱,理论上比特币的价格可以达到14.6万美金。

MicroStrategy的创始人兼CEO Michael Saylor曾给出了自家公司大笔购入比特币的逻辑:“在选择比特币投资以前,我曾经考虑过把我们的资产投资到普通货币、债券、股票、指数基金、期权、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等等,但比来比去还是比特币看起更能成为优良的长期投资资产。”

Square也在去年购买比特币时解释过:Square相信加密货币是一种增强经济实力的手段,加密货币提供了一种参与全球货币体系的方式,这与Square公司的宗旨正好相符。

近年来包括像政府债券这样的传统资产出现零收益率甚至负收益率,早就推动着投资者在寻找新的投资替代方案了。

各国经济学家都预测全球未来数年都将笼罩在新冠疫情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中,资本一定会从回报能力较弱的投资领域转移到较强的领域,比如价格不断攀升的比特币。

尽管一再有人警告比特币很可能会再次出现价格崩盘,不看好比特币的反对者警告比特币投资者“谨防有天可能会赔个精光”,但对比特币一定会继续走高持坚定信仰的投资者大有人在。

除了直接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比特币作为应对通胀风险和美元疲软的对冲工具。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长久以来黄金一直被广泛视为抵御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是抵御购买力风险的可靠措施。但最近一段时间美元一直下跌,美元下跌原本应该利好黄金,但黄金最近也在下跌,结果只有比特币持续增长,这就让更多的投资者认定比特币可以作为一种避险资产。

比特币不受各国政府及其货币政策的控制,它供应受限制的程度比黄金高很多。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国政府和央行都为了应对巨额财政支出加速印钱,疫情恢复之后通货膨胀在所难免,这也是为什么让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

作为“数字黄金”比特币还具有科技属性,这与硅谷不谋而合,理论上比特币可以与任何金融产品、科技产品相结合,这也是比特币被科技行业看好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企业运营角度考虑,任何公司都顶着增加盈利的压力,通常情况下盈利增长伴随着成本增长,一旦成本管控出现问题盈利一定会面临挤压,所以如果公司能够选择到更好的投资标的,通过投资来赚钱对企业盈利也是不错的选择。

为何还有人不看好比特币?

上个月,有“女版巴菲特”之称的美国ARK基金创始人Cathie Wood公开表示,比特币有达到数万亿美元市值的潜力。她说未来更多公司会把比特币用作公司储备资产配置,如果入选标普500指数的上市公司都拿出10%的现金流购买比特币,那比特币的价格将暴涨至40万美元。

那如果想发大财,大家all in比特币赌一把坐等未来数钱不就好了?是否决定要这么做,得先看看你有没有赔光本钱也无所谓的胆识。
比尔•盖茨(Bill Gates),最近发表了自己对比特币的观点:如果你不是世界级富豪,你就别碰比特币!

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比尔•盖茨表示:“埃隆有很多钱,他非常老练,我并不担心他投资比特币,但我确实认为很多财力并不雄厚的普通人被当前这股狂热的比特币情绪所影响,我通常认为如果你的资产少于埃隆,你要玩比特币可就得小心了!”

围观一下最新的世界富豪排名情况,按照比尔•盖茨的说法,能玩得起比特币的只有亚马逊的贝佐斯(Jeff Bezos)了。

近3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资产,硅谷科技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截图来源于福布斯


比尔•盖茨表示自己并没有投资比特币,他说自己宁愿把钱投在制造产品的企业。细想一下这位前世界首富的成功历程,创造价值一直都是比尔•盖茨以及他创建的微软公司所秉持的关键理念,而比特币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所以比尔•盖茨并不钟情于比特币。

另外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比尔•盖茨来说,比特币挖矿本身要消耗大量能源非常不环保。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公开表示加密货币没有价值,巴菲特表示“我没有一枚比特币,也没有任何一枚其它加密货币,未来也绝不会有”。

巴菲特不看好比特币,是因为他认为比特币是没有生产力的资产,巴菲特一向青睐能通过生产创造价值、产生现金流的公司,从这一点上加密货币肯定不符合他的投资标准。

其次,在巴菲特眼中比特币根本算不上货币,早在2014年他在评论比特币时就说过“比特币不符合货币的标准,不仅没法成为持久的交易媒介,也不能保值”。

最后巴菲特的逻辑也非常简单,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近3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资产,硅谷科技公司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medium


各国官方对待比特币的态度也非常谨慎,这样的官方态度就会威胁到比特币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美国新晋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就评论,她认为“比特币交易效率极低,是一种高度投机的资产”,她担心“比特币会被用于非法融资,并且会对投资者和公众构成危险”。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曾多次抨击比特币,她也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投机资产并非真正的货币,并且为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欧洲央行短时间内不会考虑购入比特币。她警告投资者“如果想投资比特币就要先准备好输掉一切”。

即使各国政府、央行再不喜欢,比特币这类加密货币已经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所以当前包括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内的很多国家中央银行正在研究如何对自己的主权货币进行数字化,考虑开发可替代性的数字货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向世界介绍了比特币。当时比特币的出现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其中包括很多人已经非常憎恶商品经济中国家主权货币超发、货币政策干预这些政府行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无论现在人们是把比特币当做是理想的投资方式,还是绝佳的抵御通货对冲工具,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投资机构都没法再忽视比特币的强大存在感。

这些年围绕比特币的各种诈骗、勒索、骗局案件层出不穷,普通投资者们很少考虑比特币具有不受政府控制、可匿名、难以追踪等特性,而这些特性恰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一种犯罪工具。

当前比特币的投资热潮吸引着更多的投资者入场购买比特币,脑热的投资者只能看得到因为比特币变身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人生赢家,他们大概都忘记了2018年初比特币大跌多少人赔得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

来源:硅兔赛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