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极一时的去中心化(DeFi)浪潮让多少没有“及时上车”的加密货币投资者懊悔不已。DeFi总锁仓量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从50亿美元飙升至600多亿美元,超过12倍的涨幅让不少人震惊不已。然而从今年开始,又有一股新的浪潮开始席卷加密货币市场,它就是:NFT(非同质化代币)。
作为一种新型数字资产,NFT已经成为区块链行业关注的下一个风口,它是一种让你真正拥有和真正管理的数字资产。通过创建NFT,你可以在区块链分类账上构建具有不可变证明的代币,分类账上会记录代币来源、时间和稀缺性等属性。代币会指向可能是图片或视频的文件。创建NFT的过程被称为“铸造”,任何人都可以在一些所谓“代币铸造”平台上创建NFT。
加密货币基于其“同质化”属性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同质化代币(FT)和非同质化代币(NFT)。前者可以在交易转账过程中可以互换、无限拆分、也不能被区分;后者则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两两不可互换,最小单位是1且不可分割。NFT由于其独特的属性而使其能够与身份ID类、证书类、身份ID类、门票类、艺术品类别、宠物收藏类、卡牌类、游戏道具类、虚拟地产类、以及其他多种金融场景相结合,正是这些使用场景呈现出来的想象空间,让NFT成为区块链应用落地与现实世界对接的一个入口。
NFT与交易所最终将实现双赢
目前,区块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完全数字化的全球性市场。在数据资产化之后,如果想要实现流通和流转定价,其实已经没有比区块链更合适且更有效的市场机制。
NFT的出现为链上数字化提供了一种全新和独特的价值生产方式。从短期上来看,NFT资产上链主要是实现以艺术品为代表的线上虚拟财产的数字化确权和流转交易;从中期来看,股票、私募股权、甚至房地产在内的一些传统资产也很可能通过NFT这种方式进行上链;而从长期来看,结合预言机体系的应用,我们会发现这可能会极大地加速实物资产从资产上链到改造资产商店的这么一个过程,从而进一步完善价值互联网。
现阶段,NFT受众群规模和交易体量依然比较小,而交易所用户则规模相对较大。根据一组数据显示,全球加密货币用户总量在今年一月已突破1亿,其中比特币用户量约为7100万,以太坊约为1400万,如果交易所将部分用户分流到NFT,势必会“刺激”这一领域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大多比较合规,在完善的KYC政策下可以更好规避交易欺诈等不良交易活动,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NFT其实也会给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带来更多新鲜“血液”,尤其是艺术、体育等许多全新领域的用户也会被吸引到加密货币交易所,继而进一步扩大交易所用户群,最终实现双赢。
在未来,海量资产都会上到区块链网络进行流转,因此交易所势必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扮演、承担更大、更重要的角色。就像当初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进入DeFi行业一样,当交易所入局之后,会给NFT市场注入更大活力。
中心化交易所积极参与NFT热潮
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CEX)在去年DeFi热潮的时候反应有所滞后,导致市场出现了不少极具竞争力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抓住市场动向,在加密市场中成功分到了一杯羹。一组数据显示,本文撰写时(3月8日)DEX24小时总交易额达到8,614,607,789美元,占到加密货币总交易金额的4.8%。
不过,今年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显然不希望错过NFT,纷纷开始启动“春季布局”。现阶段,参与布局NFT项目的传统中心化数字货币交易所均已开启NFT上币。
我们发现,一些NFT交易所与“DeFi热潮”早期催生出的一批DEX相似,也已经出现在加密市场中,主要包括艺术收藏品类交易所、玩家卡收藏类交易所、游戏类交易所、虚拟世界类交易所等。就在刚刚过去的二月可以看到,加密市场对NFT的兴趣正急剧上升,总交易额达到3.42亿美元。就在本文撰写时,NFT市值已达11,108,478,062美元,24小时交易额达到3,432,461,421美元,占到加密货币总交易金额的0.7%。虽然当前NFT占比数字看似不高,但其巨大潜力已经引起行业关注。
事实上,由于多数用户还不熟悉链上操作,交易NFT资产的门槛较高。而中心化的NFT交易场所将大大降低NFT的交易门槛,带来更友好、极致的NFT资产交易体验。中心化交易平台也会成为NFT概念普及、市场教育以及流动性扩充的重要渠道,促进NFT的普及和推广。
比特币诞生至今已有12年时间,数字通证经济迫切需要和实体世界“打通”,如今通证多出现于社群使用,但是未来一定会链接世界,形成价值互联,信息互联的数字资产世界。
虽然目前NFT的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还不算高,但是NFT的应用潜力巨大,在保险、债券、期权等领域也有很大空间,甚至有希望在区块链上创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NFT会为未来区块链生态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甚至可能成为很多行业实现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和基石。对于交易所而言,如何在新风口下抓住机会并以此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